這幾天花了好多時間,面試一大堆20多歲的年輕人,每次在聊完工作內容後,我都會閒聊式的問一下「你有覺得自己五年後,例如30歲的時候會怎麼樣嗎?」
非常有趣,我大概統計了七個回得出所以然的人,其中兩個是男生、五個是女生。有人愣一下,標準化的說「可能可以變成主管,對公司有貢獻」有人會看似有所準備的說「想要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」有人甚至說「想要財富自由」有人說「跟大家一樣,就結婚生子、成家立業」。
想想,誰不是這樣,誰不是在能想像時,有充裕時間給自己美好期許時,落下一些正面有具有挑戰性的形容詞?
我跟我的大學同學們,至今都是閨蜜,在實踐大學的畢業典禮那天,跑在四年來日夜經過的大草坪上,一起大吼著”終於自由“、”終於能趕快好好過人生時“還下了狠話。
我說28歲以前要找到真愛、30歲要買一台賓利、35歲一定要有三個房子收租。
顯然地連我自己都這樣,因為從小就沒有人會告訴自己說,有種人生可能是,學習愛情的部分,大概要等30歲那年離婚,才會理解關係本質,也沒有人會期許自己35歲要胖到中風,學到中年健康的重要。
很多人都期望成家立業,往這美好詞語的幻象前行,但很少人會機警,成家立業的成功代表,多少個人自由與曾有巨大夢想放棄幻滅。
長大以後,才發現,所有的美好都靠交換與大量犧牲而來,所有的意義,都靠深挖黑暗自己、體驗毀澀人性而成。
你的真愛,或許不是世界上某處等你一輩子的人,而是時間到了、剛好很適合、理念差不遠的人很願意參與你的人生。聽起來,根本浪漫不了對吧。
而你的貢獻,不是因為你在職場或世界無可取代,而只是你的肝比較新鮮,你比較肯被老闆佔便宜。聽起來,一點都不撼動了對吧。
於是我才發現,28歲的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,還是沒辦法有閒暇時間去約會拓展新生活圈,真愛沒有到 ; 30歲的我,還是沒有辦法有這麼大量的“閒錢”去買一台賓利,然後身無貸款、家無債怨。但是,看著這些20多歲的年輕人,還是單純的這樣嚮往著,我實在很想跟他們說:「你知道有可能都不會成嗎?」回家後,我不斷跟朋友討論說,他們就是當年的我們,為什麼沒人要去點醒他們。
朋友說:「你現在沒豪宅、沒名車,沒成嗎?」
我才驚覺,目標與憧憬的本質,或許只能靠形容詞與標的去體現,但人生雛型或是每個人存在於世的根本,靠的是經歷的演繹。最終,成不成那夢想中的模樣,根本不重要,所以也沒必要被告誡這切不切實際,終究,我們每個人,只要沒有放棄、持續努力,搞不好都能呈現自己30歲、40歲“最該有”的精髓。因為那是忠於精彩人生才會有的純粹。
圖為10年前的今天 曼文是塊寶 & 艾兒莎